中欧峰会落幕,欧方应如何看待“对华贸易不平衡”问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2023-12-09 12:15 语音播报


热点

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12月7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发出了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积极信号。

中方提出了“三个不能”: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在社交媒体上对会晤予以正面评价,认识到了中欧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关乎中欧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方新提法表明对中欧关系定位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中欧峰会的成果在于稳定中欧双边关系,夯实不断回升的中欧正常合作的基础。他指出,总体来看,双方都注重从总体战略性思考的视角出发看待中欧关系,更多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中方明确表示要坚持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提出了“三个不能”,表达了求真务实解决具体问题、减少对抗性因素的态度。欧方希望让双方关系恢复到正常和具有建设性的水平,从早先更多从“制度性对手”等强调对抗性的定位到这次走向更加平和务实的方向,冷静提出各自关切,进而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次中欧峰会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比较严峻的大背景下,中欧双方领导人还是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寻求对话,朝着有利的方向升华双边关系,消除了很多战略方面的误解。”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此次峰会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例如希望加强在绿色、数字等领域对话合作,就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重大全球性问题加强对话等务实性成果。

中方还提出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丁纯说,这些新的提法清楚表明了中方对未来中欧关系的重要定位。

应从市场角度看待贸易逆差

欧中贸易逆差近4000亿欧元。冯德莱恩在会晤前表示,欧盟不会接受对华贸易长期不平衡。

丁纯指出,欧盟去年对华近4000亿欧元逆差的确创下新高,但背后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中国贸易顺差较大的主要是汽车和机械制造等领域以及化工领域。直到2021年,中国在化工领域对欧贸易均是逆差,去年变为顺差,或许很大程度上是俄乌冲突使德国等欧洲国家需要加大从中国进口初级原材料,而能源成本上升使制成品价格升高,不利于出口。

在机械和汽车领域,则与中国制造业本身的升级换代有关,特别是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换道超车”。丁纯说:“双方不能只盯着数字,贸易情况是市场供需决定的,也是中国制造业能力上升的体现。”

杨成玉表示,欧盟继续对贸易逆差问题“老调重弹”。他指出,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是在其自身能源、人力成本上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而中国产品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品牌意识加强,国际竞争力上升的背景下出现的。贸易逆差反映了欧盟进口中国商品较多,对中国出口商品较少的客观事实。当然,中国也希望通过进博会等平台广泛增加对欧洲产品的进口。

丁纯说:“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中国出口额的1/3由合资企业制造,其中也包括中欧合资企业,欧方本身也是受益者。与此同时,欧洲对华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也受到了欧方管制或相关原因的影响,例如光刻机。”

在会见中,米歇尔和冯德莱恩也表示,欧方愿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开放坦诚的态度就分歧问题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丁纯说,中欧双方完全可以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彼此重视对方关切,通过相互磋商,从按照市场机制分配资源、决定供需的角度来解决“欧盟对华贸易长期不平衡”的相关问题。

欧盟对自身“战略萎缩”感到忧虑

今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而此次在北京的会晤中,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再次表示,欧方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不希望同中国脱钩。如何看待欧方有些矛盾的做法和表态?

“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态度、思路和方法。如果以对抗性的态度来面对问题,或者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毫无疑问会带来新的问题。”丁纯说,双方还是应该通过协商而非对抗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丁纯也表示,目前欧盟对自身近年来相对中美出现的战略萎缩颇为忧虑,强调战略自主,对贸易逆差和在产业竞争所处的相对劣势都很在意和关注,几乎是“零容忍”,会利用各种相关手段进行自我保护。2016年以来,欧方密集出台了各类工具措施。

杨成玉说,欧盟近年来持续推动限制性贸易措施,并非专门针对中国。更多是欧盟在乌克兰危机等问题背景下加强自身产业链韧性塑造的做法,有着复杂的因素。

中欧峰会前,中美举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旧金山会晤。杨成玉说,近期中国同欧美领导人的密集会晤在外交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推动了中美、中欧关系的发展,对未来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将起到积极推动效应。

观天下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